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驅動中國2023年1月10日消息 ?順豐再次引起爭議。據媒體報道,12月30日,廣州的魯女士通過“順豐速運”的“代收貨款”服務,將一塊價值36000元的手表從廣州寄往寧夏,運費為23元,代收服務費為992元。魯女士表示,該包裹在送達收件地址后第4天顯示“對方拒收”。待包裹返還時,魯女士懷疑自己的手表被“掉包”了,“手表的包裝、標簽被撕開,表帶的紋路也和我寄出去的不一樣”。
對此,魯女士撥打“順豐速運”客服電話,對方卻稱,因為沒有保價,只能賠償7倍的運費。
爆料視頻截圖
然而互聯網是有記憶的,關注過“順豐保價風波”的網友應該都知道,即使保價了也無濟于事。2022年9月以來,“寄丟11000元手機僅賠1000元”、“順豐寄丟20克黃金保價八千只賠兩千”等話題頻頻沖上熱搜,引發大量網友圍觀討論。
同時在黑貓投訴平臺上,有關順豐保價方面的投訴就高達10000余條。有消費者于9月5日發起投訴稱,“使用順豐快遞發了5瓶酒水,保價12500元,保費就花費了100元,順豐第一時間回復不理賠,并告訴我簽署了免責協議,那保價存在的意義是什么?”順豐也因保價賠償問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。
在“寄丟11000元手機僅賠1000元”事件中,順豐給出的理由是:消費者沒有購買全額保價。這既是最常見的理由,也是最常見的糾紛爭議點。但在“順豐寄丟20克黃金保價八千只賠兩千”的事件中,該客戶明明購買了價值8000元的保價服務,卻在快件被丟失后,仍然被告知只能賠付2000元。也就是說,全額保價也未必能得到全額保障,一切解釋權都歸順豐所有。并且順豐在保價和理賠的規則上解釋并不清晰,這種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”的做法,又如何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?
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充滿爭議的保價早已成了順豐“增收”的一部分,據紅星資本局報道,在順豐工作三年的快遞員陳陽(化名)稱,順豐會給予快遞員保價“提成”,大約是保價費用的20%左右。順豐控股發布的2022年半年報顯示,上半年總件量達到了51.3億票。假設有10%的快遞選擇保價,以最低1元保價費用計算,一年也能增收5億左右的收入。
但正如網友評論稱“劉先生的黃金是找回來了,消費者對順豐的信任如何找回?”